
短视频数据分析实战与案例演示 嘉宾:邓俊杰
时长: 90
讲师: 邓俊杰
视频号少有人来分享,但不能缺席!
此次邀请到好友岚叔,他是视频号的超级玩家,二三年深耕后连续三年拿到结果,属于真正在视频号上赚到了钱。
以下是岚叔的真诚分享,不容错过!
大家好,我是岚叔,平时我确实很少出来分享,视频号数据比较封闭,大家很难从第三方数据平台查到它的相关数据,所以做视频号的大多比较低调。
2023年3月,我们在视频号真正拿到了结果。
这次主要是跟大家好好聊聊视频号的一些玩法,还有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主要专注在视频号家纺领域,就像尹晨说的,我们这个团队,算是比较小巧、轻松的。
我们每天直播大概三四个小时,一个月播15到20场,核心团队就3个人,整个模式特别轻量化——
我是创始人兼主播(加老婆),客服是外包的,供应商全做代发,我们不囤货,所以风险也小。
虽说视频号的GMV没抖音那么亮眼,但利润还是挺可观的。
01
首先跟大家说说我们的发展历程吧。
2021到2022年我一直在做抖音,2023年就彻底切入视频号了,算下来在视频号摸爬滚打快两年半,也经历过好几次大的调整。
2023年我们完全靠单品付费玩法,当年做到了5000多万的体量,这数据在抖音看可能不算什么,但利润是真的不错。
到了2024年,我们明显发现付费规模在缩小,自然流的占比开始增长,达人也慢慢开始吃红利了。
其实2023年的时候,视频号归腾讯广告部门管,当时平台对广告扶持力度很大,不管是自然流还是付费,都有红利可吃。
可到2024年,情况就变了,付费规模缩水,自然流占比上升,达人因为能提供好内容,开始成为平台重点扶持的对象。
02
接下来说说视频号适合哪些玩家以及它的特点。
视频号最大的特点就是 “慢”—— 增长慢、电商渗透慢、数据反馈慢,平台迭代也慢。
官方客服、小二没什么服务,响应特别慢;
流量进来慢,用户下单也慢,比如很多用户年龄偏大,今天看你直播,可能 3 到 5 场后才下单;
就连付费数据回传都慢,要等 30 分钟左右;
商品过审也慢,抖音上10到 20秒能搞定的事,视频号得好几分钟。
但慢也有慢的好处,首先就适合小白。
现在总有人问想做直播选哪个赛道,我觉得视频号的 “慢”,能让小白慢慢摸索。
2023到2024年,不少抖音玩家去冲视频号,结果大多开开心心来、骂骂咧咧走,就是不适应节奏。
抖音一波急速流能给几百人,视频号整场急速流可能就 30 到 50 人,他们坚持一两周就受不了了。
可小白不一样,预期没那么高,能接受这种慢节奏。
抖音玩家习惯了大数据量,到视频号看到数据小,达不到预期就坚持不下去,但小白本身还在培养能力,能在视频号慢慢玩。
所以第一类适合的就是小白玩家或个体玩家,他们欲望值、期望值低,更能坚持,还能在这慢慢提升能力。
第二点,视频号比较适合达人,慢慢积累粉丝。
为啥说达人现在有红利呢?
因为视频号目前缺的不是电商玩家,而是优质内容,这也是平台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好内容才能留住用户,让用户愿意在平台多停留,才能跟其他平台抢用户时长。
平台对优质内容跟达人的扶持力度非常大。
大家要是做短视频,把同一个短视频分别发到快手、抖音、视频号,会发现视频号的流量可能是抖音的5到10倍,所以对于有内容创作能力、做达人或IP的团队来说,视频号特别合适。
而且做视频号本身就需要慢慢积累,再加上做内容刚好符合平台的需求和趋势,这是双赢的事。
第三点,视频号适合做高客单价产品,虽然量不大,但利润高。
大家别拿视频号的GMV跟抖音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但要是比利润,视频号的优势就出来了。
我跟大家说为啥视频号能做高客单价。比如同样一套四件套,在抖音我只能卖到300多块,在视频号就能卖到400多、500多。
核心原因是抖音的用户大多是被淘宝、小红书等电商平台渗透过的,他们买东西会横向比价;
但视频号很多用户原本习惯在线下买东西,没被电商深度渗透,他们比价的参照物是线下价格。
比如线下买套四件套要2000多,在视频号看到500多,就觉得特别划算,可要是面对被电商渗透过的用户,你在抖音卖200多,人家才觉得便宜,因为淘宝上可能才卖300多。
这就是人群电商渗透度的差异,视频号很多消费者参照线下价格,所以客单价能做高,利润空间也大,哪怕量小,我们也能靠利润赚钱,不用盯着GMV看。
第四点,视频号适合做私域,微信天然就适合私域运营。
比如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滋补类玩家,前端几乎不赚钱甚至亏钱,但他们有很成熟的转私域方法,靠后端私域变现赚大钱,2023到2024年,视频号有不少能做私域转化的手段,很多赚大钱的玩家都在做私域。
总结一下,视频号适合四类玩家:
第一类是小白玩家,因为小白预期低,能慢慢打磨能力,也符合视频号“慢”的节奏。
第二类是达人,平台急需好内容,会给达人更多扶持,而且视频号用户对人的信任度比对内容高,达人现在正处于很好的收割期。
第三类是做高利润的玩家,因为视频号电商渗透人群少,不用追求GMV,专注做利润就行。
第四类是私域玩家,微信社交属性,让私域天然有优势。
接下来给大家看几组数据,看完大家就明白我为啥说视频号量小、场观低,这是我们自己的真实数据。
看播人数只有6000人,却卖了11万多;千次观看的GPM能到12000,观看成交率也很高,而且这11万里面,至少有2到3万的利润,退货率也相对低一些。
下面还有组数据是5000人观看卖了9万多。
我们做电商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至少对我来说,不是为了做品牌,也不是追求多长远的规划,流量生意本身就不见得能做一辈子,我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拿到手的利润,看银行卡里能多多少钱。
当然,这些数据不具备完全的参考性,不同行业、不同玩法,数据差异会很大。
再看第二组数据,是关于用户年龄的。
视频号50到59岁的用户占比44.6%,60岁以上的占24%,也就是说50岁以上的用户在我们这里接近70%。
从人群属性来看,“都市银发”和“小镇中老年”是主体,像“新锐白领”“产业工人”这些群体占比特别少。
03
既然视频号中老年用户多,那哪些行业有机会呢?
第一类是中老年客户居多的银发行业。
比如做中老年知识教育、技能培训的,哪怕不做知识付费,教老年人摄影、玩手机、唱歌、跳舞,先做人设,再通过直播带货变现,这种模式现在特别多。
去年我就有过想法,想招募会拉二胡、弹电子琴的老师,帮他们做轻人设,每天搞陪练直播。
老年人有大把时间,需要通过娱乐消耗时间,书法、乐器、声乐这些领域,既能卖课变现,也能做成IP做陪伴式直播,再带货赚钱。
另外,老年人食品、滋补品这些品类,要是做的是针对中老年群体的行业,在视频号也会很有机会。
第二类有机会的是电商渗透度低、利润高的行业。
听我分享的大多是年轻人,可能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不太了解。
比如视频号里有人卖克什米尔围巾,很多人跑到尼泊尔(其实克什米尔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争议地区,不少人误以为尼泊尔也产)卖,这些围巾其实是义乌产的假货,但一条能卖几千块,利润高达百分之八九十。
年轻人可能不会为这种溢价买单,但老年人原本习惯在线下买,觉得在视频号买很划算,所以这类没被电商深度渗透的行业,在视频号特别有机会。
第三类,视频号不少人经济实力强,高客单价有机会。
60岁以上的中国人大多有存钱习惯,手上会有不少现金;像“都市银发”“小镇中老年”,很多每月有退休金、养老金,可支配收入很高。
去年从抖音朋友那边拿到的数据显示,很多都市中产消费在下降,因为收入降了但开销没减,手上可支配资金少了;
但老年人不一样,他们可支配的时间和钱都多,所以做高客单价行业,比如克什米尔围巾、墨脱石锅这类,在视频号会很合适。
要是做低客单价产品,利润本身就低,视频号又没那么大流量,很难赚到可观的钱,所以选品一定要看行业。
我们接触到的视频号用户里,有不少在国外的,还有一线城市住别墅的有钱人——
因为有需求加过他们私域(不是主动加的),发现他们经常去国外旅游,日子过得比我们还潇洒,可支配时间和钱都多,所以高客单价产品在视频号特别适配。
第四点,这类用户可支配时间多,适合做养成系娱乐。
比如瑜伽内容,不是专业瑜伽,而是像“人老先老腿,今天教你三个动作让腿更年轻”这种实用内容。
每天早上8点、晚上8点搞睡前或晨起瑜伽,用养成式陪伴留住用户——
老年人容易孤独,通过陪伴式教学,能让他们对主播产生信任和依赖,最后很多都做成了高客单价直播带货。
04
视频号的核心特点,除了“慢”和“用户偏老”,还有一点很重要:真诚是视频号的底色。
视频号用户里有不少知识分子,像我叔叔、姑姑都是公务员,他们几乎不看抖音,但会看视频号。
大家想想家里的“幸福一家人”微信群,姑姑、叔叔这些长辈很乐意分享视频号,却很少分享抖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判断。
当然视频号里也有不少骗子,但哪怕是我们知道的“骗子主播”,也会装得特别真诚,让用户信服。
视频号行业里有个词叫“泪眼”,就是主播说话带哭腔,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流下来,这种方式以前特别受欢迎,不过后来被平台判定违规了。
所以真诚是基础,但光有真诚不行,还得加点套路才能出量。
而且用户不会轻易相信主播,得看个几场直播才可能下单。
尤其是高客单价产品,种草到拔草的周期很长,今天觉得主播不错,可能过3天、5天才会下单,这也正好适合做高客单价。
还有陪伴型直播,像带用户跳操、练形体的,这种直播能长期赚钱。
他们粉丝可能不多,就十几万、二十万,但一个月搞4场小型直播、1场大专场,利润就能有100到200万,团队还特别小、特别轻。
05
再说说平台缺口,视频号现在严重缺内容。
相比抖音、快手,同样的内容在视频号播放量会大很多,而且节奏没那么快。
要是有做内容的能力,又能针对老年用户,不管是不是专业出身,都能在视频号拿到不错的流量奖励,这绝对是个值得切入的方向。
老年人看内容,不需要像抖音那样追求“前3秒抓眼球”,也不怎么看重跳出率。
一方面是视频号内容少,另一方面老年人耐心更足,阈值低,不像抖音用户看了太多内容,很难被新东西吸引停留。
正因为视频号内容稀缺,所以内容创作还有很多红利,而且内容要尽量少营销、多人设,这也是很多抖音千川团队进视频号不习惯的地方。
最后,视频号还有个特点是私域,视频号不只是靠算法推荐,还有社交链路的加持。
比如你在某个短视频点赞、收藏,你的微信好友大概率能看到,裂变速度很快,是“算法推荐+社交加持”的模式。
要是以前做过私域、微商,手上有私域资源,在视频号起盘、起量会特别快。
像张庭在视频号做得风生水起,就是因为有大量私域用户。
而且私域还能反向加持公域,以前的平台就有这样的机制,你把私域流量带到平台,平台会给你公域流量奖励。
06
聊完视频号的特点和适合人群,让我们再聊聊付费打法。
付费的核心目的其实是“用金钱换时间”,在视频号上,目前只能用金钱换时间,很难换到大规模流量,至少我没看到谁靠付费做出来特别大的量,达人除外。
因为视频号付费跟抖音不一样,抖音要是素材爆了,进直播间就能快速成交,对主播要求没那么高,而视频号相对高一些。
视频号投放有两种方式,豆子投放和ADQ投放。关于视频号付费,我们重点说豆子投放。
第一,推荐直投。
因为视频号缺内容,还特别排斥商业化内容,除非是ADQ投放,要是在主页发纯展示产品、没人物说话的素材,很容易被风控,哪怕偶尔能起量,也特别不稳定,所以我们大多选择直投。
为啥ADQ在视频号不如抖音千川好做?
核心原因是抖音的电商人群已经积累了大量标签,平台能把精准标签人群卖给付费玩家,人群资产有价值;
但视频号电商发展时间短,电商渗透度低,电商人群窄,你投ADQ,其实是在帮平台洗人群、打标签,所以很难打正。
今年情况虽然好点了,平台也在积累标签,但还是很难。
可能是因为抢量的人多了,也可能是平台电商标签积累不够,标签不精准,不管是ADQ还是豆子投放,都有一部分是在帮平台洗标签,而且重营销的素材很容易违规,投放特别不稳定,所以重点还是做直投。
但直投对团队要求高,要是你在抖音的人货场配合好、后端承接能力强,来视频号用豆子直投,大概率能打正。
前段时间我帮朋友投放,第一场投产就做到了1:20多,还撬动了大量自然流,后面付费占比越来越小。
纯付费打法现在的量,比两年前小多了。
现在投放量小,一方面是同行多了,另一方面是平台可能在控制营销流量,毕竟自然玩家不多,太多付费玩家进来会影响生态。
视频号直投靠谱,有个原因是平台对商业化内容打击严,去年很多做四件套的同行,靠纯展款素材投放,很容易被风控,所以大家慢慢都选择直投了。
而且视频号电商标签积累不够,哪怕你投豆子,人群也可能不准,但好在有赔付机制兜底。
在视频号,付费投放对人货场要求太高了。
2023年我刚做视频号付费的时候,前两三个月一直打不正,还没量,后来我用自然流的播法去播付费——用付费买流量,但直播间互动、接单的各种技巧都用上,反而起量了。
所以要是做高客单价,想靠付费拿量,别指望对人货场要求低,反而要求更高,这是我当年踩过的坑。
第二,人群不准。
虽然我们在视频号做了两年电商,但平台电商渗透还是太慢了,张小龙做产品比较克制,不希望太快过度商业化,导致电商渗透节奏慢。
视频号月活有8亿,但真正会看直播买东西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还需要平台完成电商化标签,所以平台给你的人群不够准。
不过也有好处,豆子投放有赔付机制,要求还很低:
投放计划满1小时、出3单以上(投成交的话),实际获客成本比出价成本高20%,就能拿到赔付。
满1小时、出3单,这个条件很容易达到,2023年很多团队都靠“卡赔付”玩法赚钱,现在赔付机制还在,但玩的人少了。
而且豆子投放要是投视频,必须发在主页,而且主页视频会被平台严格考核。
比如我们卖单品,要是发的全是围绕单品的重营销素材,发个十几二十条后,账号很容易被风控、违规。
所以内容上要少营销、多人设,让用户相信你、喜欢你,愿意反复买你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劲强调产品多好。
ADQ投放除非是做后端私域转化,比如像李一舟那样,全域投放,靠后端私域升单变现,或者像我一些做滋补品的朋友,前端不赚钱甚至亏钱,靠后端私域二转、三转盈利,否则很难做。
所以ADQ虽然有量,但投产差,除非是做私域、后端有强变现能力,能接受前端亏钱,否则很难做。
要是想前端就赚钱,目前还没看到ADQ投放特别成功的案例。
第三,不稳定。
豆子投放的计划没有继承性,每条计划探索的人群都不一样,很不稳定。
一方面平台可能在控量,另一方面玩家多了,赛道挤了,以前一场投放能有10万场观,现在纯投放很难做到了。
之前因为投放不稳定,我们不同类目的视频号玩家组了个大群,每天讨论“今天流量好不好”“付费流量行不行”。
2023年的时候,确实平台因素影响大,大家好一起好、差一起差;但2024年开始,就变成“一部分人好、一部分人不好”;到今年,更是没有常态,所有玩法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打正、能赚钱就OK。
而且因为不稳定,不用太纠结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某天投产不好,不用立刻怀疑是产品、话术出了问题,大概率是平台这段时间给你这个类目的流量不行。
平台现在是按类目调控流量,比如这段时间开放了大健康类目,有很多新玩家进来,流量会往那边倾斜,你的类目流量自然就少了。
做直播很考验心态,不知道问题出在平台还是自己,我的建议是,只要玩法适合你,就坚持尝试,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玩法,毕竟平台和玩家都在变。
第四,量小、消耗慢。
既然量不大,就尽量做高客单、高利润产品,完全不用担心卖不动。
视频号很多用户没被淘宝、京东、抖音这些平台洗礼过,习惯线下消费,价格参考体系是线下,所以没量的时候,靠利润也能赚钱。
07
说到玩法,结合视频号的特点,我个人推荐三种玩法:
第一,付费能赚钱,但没大量,追求利润就行。
第二,纯自然流,或者先用付费起号,后面慢慢转自然流,运营老粉,这种玩法需要熬时间,但视频号的粉丝是“真粉丝”,很值钱。
第三,也是我特别看重的,人设玩法。
不用觉得粉丝少就不行,很多只有十几万粉丝的人设账号,一场大场能卖300万、400万,赚五六十万利润,而且粉丝越真实越值钱。
在视频号,投人比投产品更长远,只要你不翻车、不卖劣质产品,能活得很久。
比如“闲人唐老板”,近期一场直播卖了4000多万,5、6月份在梦洁(家纺品牌)直播,也卖了快5000万,当时他只有200多万粉丝。
还有很多你没刷到过、场观只有几千上万的账号,一年赚500到1000万完全没问题,因为视频号粉丝是真粉丝,变现能力强。
视频号用户符合“真诚、年龄大、以都市银发和小镇中老年为主”的特点,他们有时间,愿意看长视频,哪怕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也愿意看。
像闲人唐老板,靠“19岁男保姆”的话题出圈,婆媳、夫妻、陪伴这些真实、慢节奏、正能量的内容,在视频号特别受欢迎。
我们做子女的都知道有些内容是假的,劝父母别信,但父母愿意看,因为他们更容易被情感打动,对情感陪伴的需求特别高。
08
最后一个部分,聊聊我看到的视频号红利和机会。
首先就是我反复提到的人设账号,虽然做起来慢,但赚钱久,而且变现规模大。
现在纯付费、纯卖货的直播间,场观都不大了,除了官媒,大场观基本都在达人手里,平台需要大量内容留住用户,所以你给平台提供内容,平台就会扶持你,视频号内容创作比抖音等平台机会大,哪怕现在很多人入局了,依然有红利。
而且慢有慢的好处,变现时间虽然没那么快,但能赚更久。
自然界里,慢的生物往往活得更久,比如乌龟、大象,视频号人设账号也是如此。
做直播这么多年,大家都焦虑平台变化快,跟不上节奏,哪怕赚了钱也累。
我做了快5年直播,2年抖音、2年半视频号,这两年视频号,尤其是去年开始,是我最舒服的阶段。
每月直播15-20场,每场三四个小时,想播就播,每年还能出去旅游2-3个月。
团队就是我和我老婆夫妻档,她是主播,我也兼主播,再加一个中控,客服外包,供应链代发打单,不用操心太多事。
所以慢的好处是,既能赚钱,又能有自己的生活,很多做电商的都说没生活,但在视频号能兼顾。
第二个机会是中老年人群相关的领域。
我自己下半年也打算做老年娱乐方向,因为老年人有两大优势:
一是有时间,60岁以上退休人群看手机的时间长,时间充裕;二是需求多。
比如俱乐部的视频号群里,有个在长沙做书法的,就自己一个人,雇两个兼职卖书法课,一年轻松赚200万,还不用租办公室,在家就能做,这种情况在视频号很常见。
要是你的预期没那么高,不想像在抖音那样非要做十亿八亿的规模,视频号特别合适。
当然,达人除外,现在有不少达人在视频号一年能做10个亿,但纯付费、纯卖货的很少。
此外,健康滋补类依然是老年人刚需,不过很多玩法偏灰色,我就不细说了,懂的人自然懂。
目前很多做健康滋补的,靠ADQ前端买量,后端做二转、三转,卖高客单价产品赚利润。
第三个机会是高端人群市场。
比如之前举的克什米尔围巾,刘亦菲长期戴,很多老年人愿意花1-2万买一条,不用跑量,利润极高。
往高客单、小众类目走,找高端人群的亚文化或小众爱好,这类领域电商渗透度低,机会大。
比如去年有个主播在西藏林芝卖虫草,一场直播量特别大,具体金额不清楚,但销量很可观。
而且视频号的社交属性,更容易触达高端人群,他们虽然人不多,但很精准,打通一个就能辐射到他背后的圈子。
好了,我的分享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
尹晨:补充一个问题,在视频号违规想申诉、需要报白或定向入驻,很多人找不到官方对接人,该怎么解决?
岚叔:
这个问题所有人都解决不了,腾讯的反馈方式一直是写邮件,哪怕对接了小二,也没太大用。
现在比以前好点的是有客服通道,能通过客服反馈。但找小二用处不大,我们后来基本不找了。
而且视频号的封号、违规经常莫名其妙,有时候跟直播话术没关系,是产品问题,
比如这段时间消费者通过客服反馈某个产品问题多,平台就会判定产品是低质内容,导致违规。
我们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原因。要是话术违规还好解决,要是莫名其妙被限流、违规,大概率是产品问题,可能是差评多,也可能是客服收到的反馈多,但平台不会明确告知原因。
这些问题目前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接受平台不完善的现状。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不应该打扰到我们正常的工作节奏。
尹晨:
感谢岚叔的分享(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