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流量都去哪儿了?
艾奇在线
2025/11/17
1637

2025年即将过去,如果你问身边的老板今年最焦虑的是什么,答案十有八九离不开“流量”二字。

这种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痛:

钱花出去了,声响却越来越小;团队很努力,增长却越来越难。

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广袤而陌生的流量大陆,手里过去的地图已经失灵,新的航向还没着落。

那么,2025年的流量,到底都去哪儿了?

今天用三个话题聊一聊,流量去哪儿了,我们要怎么做?

01

2025中国流量分布:巨头生态化

要想知道流量去哪儿了,首先要看清流量在哪儿。

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的中国互联网流量版图,已经形成了几个泾渭分明的权力层级:

第一层级:两大“神级生态”,时间的绝对统治者

  • • 微信(DAU超10亿):

它早已不是一个APP,而是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

14亿的月活,意味着几乎所有有手机的中国人都在这里。

更可怕的是它的内部生态

超5亿日活的视频号负责内容消费,超8亿日活的小程序负责交易和服务,朋友圈和社群负责社交关系沉淀。

微信,是一个集社交、内容、电商于一体的完美商业闭环。

  • • 抖音(DAU近8亿):

如果说微信是“关系大陆”,抖音就是“时间熔炉”。

日均使用时长高达118分钟,意味着用户每天有近2个小时沉浸其中。

它早已不满足于“杀时间”,抖音电商、本地生活服务GMV的迅猛增长,也说明了它正从娱乐场大举进攻美团坚守的生意场。

至少在国内想做用户,抖音这块阵地绝对是不能放过的。

第二层级:五大“流量诸侯”,各自称霸一方

  • • 电商双雄(淘宝DAU 4亿+,拼多多DAU 5亿+):

淘宝凭借直播电商和内容社区重构生态,拼多多则继续用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深耕下沉市场。

它们是离“钱”最近的地方,是交易流量的核心阵地。

  • • 支付与服务巨擘(支付宝DAU 7亿+):

依托强大的支付场景,支付宝正深度融入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高频的服务入口。

  • • 年轻人的“宇宙”(QQ DAU 5.6亿+):

凭借超60%的00后用户占比,QQ依然是链接中国未来的核心流量池,其社交玩法和圈层文化不可小觑。

  • • 公共舆论场(微博MAU 4.8亿+):

微博依然是热点事件发酵和公众讨论的核心平台,是品牌声量和公共关系的主战场。

第三层级:垂直领域的“隐形冠军”与“基础设施”

  • • 生活方式的“搜索引擎”(小红书DAU 1.29亿+):

凭借超70%的女性用户和高质量的UGC内容,小红书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百度”,尤其在美妆、母婴、旅行等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

  • • 老铁经济的“根据地”(快手DAU 3.3亿+):

下沉市场拥有超60%的渗透率,通过独特的社区文化和信任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用户黏性,微短剧更是其内容消费的新增长点。

  • • 本地生活的“王者”(美团MAU 5亿+):

尽管面临抖音的挑战,但其在即时零售和核心用户黏性上依然拥有深厚壁垒。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京东、淘宝都要争抢即时零售这块大蛋糕。

  • • 出行与搜索的“基石”(高德、百度地图、百度APP):

这些工具型应用,虽然不像内容平台那样“好玩”,但它们占据着用户“有明确需求”时的心智入口,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级流量。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高德地图会突然出圈的原因。

除了上面的这几个既定的王者生态,今年流量新贵当属AI圈了。

AI圈的流量正像10年前自媒体、20年前的门户网站一样,正在跑马圈地,终局未定,但对于我们来说,AI的流量大有可为。

02

流量转移的三大趋势:看懂流向,才能顺势而为

看清了流量的分布,更要看懂流量的“流向”。

2025年,流量的转移呈现出三个非常明显且深刻的趋势:

趋势一:“内容场”与“生意场”的加速融合

过去,我们习惯于在内容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种草”,在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拔草”。

但现在,这条界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打破。

抖音大举进军本地生活,快手的“老铁经济”直接促成交易,小红书的电商闭环日益完善,淘宝和拼多多也在拼命做内容和直播。

这意味着,用户越来越习惯于“边看边买”、“即看即买”。

流量不再是简单地从一个APP跳转到另一个APP,而是在同一个生态内完成从“被吸引”到“下单支付”的全过程。

趋势二:搜索行为的“泛化”与“垂类化”

“有事问百度”的时代正在被改写。

今天的用户,搜索行为已经高度泛化和分散。

  • • 想买东西前,他们会先去小红书搜“XX测评”;

  • • 想找个好吃的馆子,他们可能会在抖音搜“附近美食”;

  • • 想了解一个专业问题,他们可能会去知乎

  • • 甚至在微信的“搜一搜”里,也能解决大部分日常需求。

这意味着,单一的搜索引擎优化(SEO)已经远远不够。

品牌需要在用户可能产生搜索行为的每一个平台,都部署好自己的“内容关键词”,去拦截这些精准的需求流量。

趋势三:“视频化”的深度渗透与“短剧化”的爆发

如果说前几年还在讨论图文和视频哪个更重要,那么到2025年,这个问题已经毫无悬念。

微信视频号的崛起,到淘宝的“逛逛”社区,再到爱奇艺、快手等平台短剧内容的爆发式增长,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和微短剧,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绝对主流载体。

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视频化的叙事能力。

无论是品牌宣传、产品介绍还是客户服务,用视频化的方式呈现,往往能获得比图文高出数倍的关注度和转化效率。

03

用户在哪里,就去哪里
从“追流量”到“经营用户”

看清了版图,洞察了趋势,我们最终要回归到一个最朴素的商业原则:

用户在哪里,我们的生意就应该在哪里。

但请注意,这句话在2025年的语境下,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内涵。

它不再是简单地“去抖音开个号,去小红书铺点笔记”那么简单,而是要求我们完成一个从“追逐流量”到“经营用户”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步:重新定义你的用户,用“场景”替代“画像”。

不要再简单地用“25-35岁,女性,一二线城市”这样的标签来定义你的用户。

你要问自己:我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需要我的产品/服务?

  • • 她是在深夜刷抖音放松时,被一个有趣的视频激发了冲动消费的念头?

  • • 还是在周末筹划出游前,在小红书上认真地搜索“亲子酒店推荐”?

  • • 又或是在一个微信群里,因为信任某个KOL的推荐而决定下单?

不同的场景,对应着不同的用户心智和行为模式,也决定了你应该在哪个平台,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遇见”她。

第二步:在相应的平台,用“当地的语言”做生意。

明确了场景和平台,下一步就是用平台的用户喜欢的方式去沟通。

  • • 在抖音,你就要学会用短平快的节奏、强烈的视听冲击和有趣的内容去吸引用户。

  • • 在小红书,你就要拿出真诚分享的态度,用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利他”内容去赢得信任。

  • • 在微信生态,你就需要通过有价值的服务和有温度的互动,去沉淀关系,建立社群。

简单粗暴地把一套广告素材投放到所有平台,注定是低效且浪费的。

你必须像一个“本地人”一样,融入每个平台的文化和语境。

写在最后

2025年的流量,没有消失,它们只是变得更加集中,更加场景化,更加考验经营者的智慧和耐心。

流量的焦虑,源于我们对旧地图的依赖和对新大陆的未知。

付费流量依然是快速启动和精准放大的利器,而所谓的“免费流量”,则是考验我们内容能力、用户运营能力的试金石。

不要再简单地问“流量去哪儿了”,而要开始问自己:

我的用户,此刻正在哪个平台的哪个场景里,等待着我去为他们创造价值?

当你开始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就已经从一个焦虑的“流量追逐者”,蜕变为一个从容的“用户经营者”。

而这,才是穿越周期,赢得未来的真正关键。

流量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
用户需求没有降级,只是更精细了。

不要再用老经验、老方法来做AI时代下的新流量、新需求、新场景。

一起加油!

Copyright©2015-2022 艾奇在线(厦门)营销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638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