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推荐机制进化史:从经验粗放到AI生成式推荐(2025)
艾奇先生
2025/08/15
1817

广告推荐机制伴随着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不断演变,从早期简单粗放的方式逐步迈向精准、智能的推荐体系,极大地改变了广告行业的格局与效能。

一、传统广告:经验主导的初步定向

传统广告的历史源远流长,早期广告形式如口头叫卖、招牌展示等,主要基于地理位置与简单的受众认知进行传播。随着印刷术的出现,报纸、杂志广告兴起,广播、电视普及后,广告传播渠道得以拓展。这一时期的广告投放核心逻辑是基于人工经验的定向,通过分析媒体场景和目标人群基础特征来判断潜在受众需求。例如,商家会依据报纸的发行区域与读者大致年龄层,选择在当地报纸投放契合该群体的商品广告;或是根据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在相应时段投放匹配的广告,像在家庭类节目时段投放家居用品广告 。不过,这种方式主观性强,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对受众需求的把握较为模糊,难以实现精细化运营,广告投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放者的经验判断 。

二、互联网展示广告:技术驱动的定向探索(1993-2012

互联网展示广告的诞生标志着广告行业进入数字化时代,其发展历程伴随着定向技术的持续突破,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萌芽时代(1993-1996):1993 年 GNN 推出首个可点击的Banner 广告,1994 年 AT&T 在 HotWired 网站投放的横幅广告点击率高达 44%,开创了在线展示广告的先河。这一阶段采用按时间包断(CPT) 的原始模式,广告位直接售卖,如 Netscape 按固定时段收费,完全没有定向能力,本质是线下广告的线上移植。

营销时代(1997-2002):1997 年 IBM 和 Intel 在 Chinabyte 发布中国首个互联网广告,开启本土化探索。定向技术出现萌芽,主要实现基础维度定向:一是地域定向,满足企业区域化营销需求;二是人口属性定向,基于注册信息划分年龄、性别等标签;三是上下文定向,通过网页内容关键词匹配广告,如汽车网站展示轮胎广告。但此时弹窗广告、背投广告等形式因强制曝光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成为行业争议焦点。

广告联盟时代(2003-2011):2003 年百度联盟成立推动 Ad Network 模式发展,广告资源得以整合优化。定向技术实现质的飞跃:一方面,行为定向兴起,通过分析用户历史访问轨迹构建兴趣标签,如多次浏览旅游网页的用户会收到酒店广告;另一方面,2005 年 RightMedia 推出首个广告交易平台,实时竞价(RTB)技术让按受众购买成为可能,广告主可针对特定人群出价。2011 年阿里妈妈发布 Tanx 平台,标志中国程序化交易进入萌芽阶段。

程序化时代(2012 至今):百度、腾讯等巨头纷纷上线广告交易平台,DMP 数据管理平台成为核心基础设施。定向能力实现多维融合,通过整合第一方(广告主数据)、第二方(平台数据)和第三方数据,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此时广告投放已从 "买广告位" 进化为 "买人群",但标签体系仍较固定,难以捕捉动态需求。

三、搜索推广:聚焦即时意图的精准触达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搜索引擎营销诞生,以用户主动搜索的关键词为核心依据,开启了精准广告推荐的新篇章。1994 年 Yahoo 等分类目录型搜索引擎出现,早期搜索引擎营销主要通过将网站免费提交到搜索引擎以及优化 META 标签来提升网站搜索排名。2000 年点击付费模式(PPC) 的产生,让企业能精准地将广告展示给潜在用户,仅在用户点击广告链接时付费。此后,搜索引擎不断发展,如 Google 引入PageRank 算法,通过网页链接数量和质量评估网页重要性与排名,促使网站优化注重质量和用户体验。

搜索推广围绕用户 “即时意图”,通过对关键词的深度分析,精准洞察用户当下的购买或查询需求。例如,当用户搜索 “运动鞋”,搜索引擎会抓取与运动鞋相关的广告展示给用户。同时,搜索引擎借助深度学习算法,持续学习点击率、转化率等数据,动态调整广告展示策略,对不同用户展现不同广告排序,提升广告定向精准度。但它也存在局限性,严重依赖用户主动搜索行为,在用户没有明确搜索需求时难以触达,且搜索场景相对受限,无法全方位覆盖用户的日常上网场景 。

四、信息流广告:多维度融合的精准推送(2006 至今)

2006 年 Facebook 推出 News Feed 信息流广告,开创了 “内容即广告” 的全新形态,其核心是通过社交关系数据实现精准触达。这一模式迅速被复制到全球:2011年 Twitter 跟进上线,2012 年新浪微博成为国内首个吃螃蟹的平台,通过社交图谱与兴趣标签推送广告,并在 2013 年正式发布 “推广信息流” 产品。

国内市场的发展呈现多强竞争格局:2014 年今日头条推出原生信息流广告,依托其 “兴趣推荐引擎” 技术,在资讯流中自然植入广告,当年便成为重要营收来源;2015 年微信朋友圈广告上线,凭借社交关系链实现裂变式传播;2016 年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崛起,将信息流广告与短视频内容结合,形成 “滑动即广告” 的沉浸式体验,推动行业进入爆发期。

信息流广告的推荐机制实现三重突破:人群标签整合一 / 二 / 三方数据,构建从基础属性到深度行为的标签体系,如腾讯广告 DMP 的 “标签广场” 涵盖上千个细分标签;算法优化采用强化学习模型,实时优化点击率、转化率等目标,例如电商平台会向母婴产品高转化人群加大曝光;场景化适配结合 LBS、时段等动态因素,如商圈附近推送餐饮优惠、夜间时段推送影视会员广告。但该模式仍存在标签固化问题,难以应对用户兴趣的瞬时变化。

五、生成式推荐广告:智能语义理解的实时响应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生成式推荐广告崭露头角。它依托大模型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直接解析用户行为数据,如浏览内容、访问轨迹、停留时间等的深层含义,判断用户当下实时消费需求。与传统依赖人群标签的模式不同,生成式推荐广告无需预先设定固定标签,能够灵活、精准地匹配用户即时需求,有效解决了传统标签模式中因标签固化导致的匹配偏差问题。例如,当用户连续浏览多篇旅游攻略,大模型可理解用户可能有出行需求,进而推荐相关旅游产品广告,实现广告与用户需求的动态精准对接。不过,该模式对大模型技术的成熟度、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数据隐私保护要求极高,目前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

广告推荐机制的进化历程,是技术不断赋能、对用户理解持续深化的过程,从传统广告的粗放式投放,逐步走向 AI 生成式推荐广告的高度智能化精准推送,未来随着技术革新有望迎来更多突破与变革,为广告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来源:艾奇在线广告研究院

作者:艾奇先生

Copyright©2015-2022 艾奇在线(厦门)营销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638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