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成本越来越高?一些思考
木木老贼
2024/08/07
1802
2024年7月的一些思考,共8条 欢迎咀嚼。


现在生意不好做啊,大多数品类都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市场增量不大、同类太多、产能过剩,而且营销成本是越来越高,导致企业经常面临“量价齐杀”困局。

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做促销,可能短时间内有效,但现在你看各大平台哪天不是促销?就连618和双11这样的促销关键节点也在逐渐失效。甚至有的老板,整天亏本做生意,利润做不上去,想到的方法竟然是涨价,真的都快被整疯了。

越是生意不好做,大家就越是会慌乱,然后整天盯着自己的渠道捣鼓。我倒觉得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向外看,向用户看。生意的出发点永远都应该是客户想要什么,客户当前的痛点是什么,而不是自己的渠道本身。

所以,不要一直推销产品,客户不关心产品,客户永远只关心自己,想要客户对产品感兴趣,先抓住客户的痛点,弄明白他还想要些什么。

小企业都喜欢跟大企业学,向强者看齐,把大品牌作为标杆。我觉得这是好事,学经营学营销就得跟拿到结果的学。但有一点必须有认知:你学再多的东西,不能直接拿来就用,而是要结合自己企业情况反复咀嚼,经过消化之后再拿过来用。不然很可能消化不良,甚至适得其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做营销。大品牌的打法是先洞察用户普遍痛点,然后抓住痛点给出解决方案,而且还会上点价值。这样用户有类似痛点,自然就想到这个品牌,选择它。这里面有非常关键的一个点是,大品牌的产品无疑在同类里有强竞争优势,用户从有痛点到选择大品牌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如果小企业也这么做,很可能是营销做得非常好,用户也被打动了,然后他转头就找行业里更大更好的企业那寻求解决方案。你直接就成了大品牌的嫁衣。

所以,小企业的打法不能像大企业那样用行业普遍的痛点,你要细分痛点,细分的标准是什么?是一直细分到你的产品在同类里有强竞争优势,这就OK了。这样你的产品才能在营销之下承接这些用户痛点,而不是帮着大企业培养市场。应该是大企业教育大市场,你来瓜分小市场。

做小红书,有一点一定要清楚,你做个人自媒体账号,那自然流量可以做到还不错;但如果你是做商业账号,那你想薅自然流相对来说是有难度的,而且会越来越难,小红书现在把自然流量和商业流量分得很清。

你走商业化的路子,那就一定要选择商业流,纯靠自然流量特别难做出来。对小红书来说,这是双赢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商家喜欢做账号矩阵,除了企业号,大家都再做一些个人号来做自然流量导流。其实就是在钻小红书的空子。

小红书的商业化正在进一步完善,在小红书讨生意不能再只是发笔记,然后投流就完事。现在的玩法叫做“号店群广”同开,按小红书官方的说法就是一体化营销布局。

包括专业号+小红书店铺+私域群聊+投放推广同开。这其中新上线的群聊功能是一个突破的重点,说白了就是小红书的私域,将用户引导进群后,不管是发卖货笔记、商品链接、用户互动、产品测试,还是做小红书直播的预热,都更加的方便。私域群的价值,不管放在哪个平台都是高效的。

小红书不像抖音流量的错综复杂,反而有迹可循,在传播路径上其实行业平均认知相差不大,但在不同人群策略上,认知差异极大。可以把电商的人群模型拿过来借鉴:

A(Awareness),品牌认知人群。包括被品牌广告触达过和品类词搜索的人;
I(Interest),品牌兴趣人群。被品牌广告触达过、产生过产品相关搜索、参与品牌互动、有关注、有咨询的人;
P(Purchase),品牌购买人群,指购买过品牌商品的人;
L(Loyalty),品牌忠诚人群,包括复购、积极分享的人。
在我们对应不同目标人群时,也应该使用对应的的策略。比如:

针对品牌认知人群使用用户痛点型普适性创意+种草型内容(强卖点强背书);
针对品牌兴趣人群使用关键词定向+精准型创意(产品卖点型)+转化型内容(强优势强促销);
针对品牌购买人群和品牌忠诚人群则是要做老客唤醒和复购,用品牌露出型创意+再营销路径(促销活动等)等等……
如果用投放策略来说,品牌认知人群投的是品牌广告、品牌兴趣人群投的是效果拉新广告、品牌购买人群投的是效果营销广告、品牌忠诚人群则应该是沉淀私域了。

一眼望去,现在商家投流全是拔草的,为啥,省钱呗,不愿意去花钱种草,也不想做品牌向的宣发,就是一心一意的推产品搞转化。这可不行啊,容易走进死胡同,而且是越做越难做。

就算行业内有很多商家在做种草,而你专注于去截流,去依托别人培育的市场拔草。但有一些投流你也一定得做,这钱不能省。

比如,平台上有很多你得负面舆情,特别是搜索端口负面很多,那一定得投流做些正向内容去压一压。

比如,虽然是全力拔草,但不同产品组合以及场景需要用不同内容去投流测试。这个钱得花,不测试直接扩大规模投那就是瞎猫撞死老鼠。

还比如,现在各平台的搜索场景都是重点转化入口,你得提前布局关键词和内容,该投流就得投。

再比如,有达人的种草笔记不错,有爆款潜质,那就得投一把,加加热,放大好内容的效果和覆盖范围,这比那100篇不痛不痒的普通内容管用!

以前谈起品牌营销,大家总是聊到大创意、大心智、大促销、大活动,全都是大规划,一年重点就是几个大节点上的营销。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的是一系列的小创意小活动,一点点影响心智,至于促销也不是一年就那么几次,而是全年不断。现在包括大品牌都在转向营销日常化,如果还是按以前的思维,那就得吃亏。

我在做咨询时,老有人问XX品牌今年有哪些重要营销节点,有几场大的Campaign。其实我觉得不应该这么问,因为做得好的品牌早就把营销分散到日常了。反而应该问XX品牌今年每月/每年的内容策略、人群策略、投入情况。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以前是渠道思维,现在是全域内容电商思维,不再是用大规划一年打几场营销战,而是用内容策略全年不断渗透到目标人群。未来很多大创意即将卖不出去,而需要做的是精细化内容策略。7
文案最火爆的那几年已经过去,风光不在。在一切都追求销量的当下,品牌们缩紧预算,减少品牌投入,效果导向。就连写文案,也不再是谈创意、谈调性、谈共鸣,而是更多聚焦到卖货。

卖货文案是一个新的爆发点,我甚至觉得都不能算是文案岗了,而是营销运营岗。好的卖货文案不在于文案本身有多好,而是用户一点点看完,也没觉着文字多么惊艳。但是,他觉得产品真不错,想下单,想立刻就下单,这是好的卖货文案。

它是在为产品服务,而不是在为文案本身服务,所有的导向都是产品。作用很直接,让人注意,让人有兴趣,让人信任,让人想买。卖货文案关注的不是金句、不是创意,而是对谁说话,怎么说话、说什么话。

为什么我说它是营销运营岗,你看现在各大直播间卖货主播做的事,是不是就相当于生动版的卖货文案。这样看来,卖货文案可不就是线上销售了。

第一性原理因该都听过,也就是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即面对事物,得从根上出发,找出更合理的新方法。

这思维说实话太高深了,知易行难,毕竟它是马斯克成功的法宝,也被大师查理芒格收录进了他的芒格思维。

对咱普通人来说,我觉得没必要去琢磨第一性原理的解释,反而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两种思维更重要且能够实打实落地。

一个是多问为什么,别只看问题表面的原因,至少追问五次为什么,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或接近根本的原因,然后去解决问题。

另一个思维是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呢?非得要这样吗?不能那样吗?如此习惯化思考,可能哪一天就找到了更具操作性的好方法。

Copyright©2015-2022 艾奇在线(厦门)营销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638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