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流量:10个人进来,6个没下文,还有2个打酱油的…
艾奇SEM
2025/05/21
1713

01.

今年的流量,和群里老铁吐槽说的一模一样。

10个人进来,6个没下文,还有2个打酱油的…

老铁们,就今年这流量,感觉有又感觉没有啊。

10个人进来了,感觉有了;

不对,等等,怎么6个都不回复,还有2个打酱油的,这是虚假繁荣吗?

详细拉了一下数据,发现:

点击率看着也还行,但落地页跳出率奇高;线索量看似不少,但有效线索就一个半儿。

这ROI怎么算都交不差呀。

我们详细来看看:

1、「6个没下文」的都去哪儿了?

  • 可能是无效点击、误点

现在的信息流广告恨不得藏在九宫格里让你猜,一不小心客户就点到了,

钱是扣走了,可用户也关掉了。

  • 可能是落地页加载慢、体验差

用户等半天网页还没加载出来,用户那0.5秒的耐心早就消耗没了。

和老板说说,换个服务器(要不换个技术也行)。

  • 可能是广告创意与落地页内容不符

这个其实是我们优化师的责任了,不能只是为了吸引点击而标题党,用户进来一看感觉“被骗了”。

立马就开溜了。

  • 可能是用户根本就不是你的目标受众

现在媒体都是用算法,今年还有了AI的加持,只是算法也会出错,可能用户是被算法“误伤”的。

这个锅你背不?

2、「2个打酱油的」在干嘛?

  • 可能只是随便看看,比比价格,货比三家赛神仙;

  • 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在“刺探军情”;

  • 可能是羊毛党,奔着你的蝇头小利来的;

  • 甚至可能是机器人流量;

虽然平台一直在打击机器流量,但只要有利润,就有人会冒着风险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那剩下的“2个”就应该是我们的精准意向客户了吧?

其实也不然,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个半儿」,可能真正有意向的就一个人,最后能不能转化还是个未知数。

咱就是说,今年想花钱买点精准流量,不是价格高不高的问题,问题是根本没有。

所以,

今年的流量,不是「量」的问题,是「质」的问题。

02.

为什么今年的流量这么“虚”?

1、是平台算法的“锅”?

各家平台都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再也没有什么新增流量了。

作为平台,也是需要完成KPI的,算法是不是也就会把「更泛泛的流量」推给你了。

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家平台都在加码「AI智能投放」。

AI智能算法的推荐真的智能吗?

会不会为了跑量,把不相干的人也推过来了?

AI智能投放的表面是把人工干预的因素降到最低,全由算法去推荐;

本质上也把之前「可手动圈定精准用户」的功能给砍了。

算法加入了AI之后,感觉现在投放就像开盲盒。

点击开跑后,就两眼一摸黑等开盲盒吧。

2、用户行为的“变”?

用户越来越精明,对广告的免疫力越来越强,一眼就能识别“套路”。

用户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耐心越来越差,稍微有点不爽就划走。

用户隐私意识增强,对授权、留资越来越谨慎。

如今,用户获取到信息严重过载,用户选择太多,忠诚度降低。

3、大环境的“难”?

经济下行压力,大家都捂紧了口袋,转化决策周期也变长。

行业竞争加剧,获客成本也就水涨船高。

流量红利见顶,存量博弈时代,想找“便宜又好”的流量越来越难。

4、我们自己有没有“坑”?

最后,也要看看我们的投放策略、素材有没有问题,比如:

  • 是不是对目标用户的画像不够清晰?导致定向跑偏。

  • 是不是广告创意不够吸引人,或者过于夸大,导致期望不符?

  • 是不是落地页承接能力不足,转化路径不清晰?

  • 是不是数据分析不够深入,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

03.

夹缝求生,优化师的「自我救赎」——我们还能做点啥?

也别把锅都甩给平台,也要看看我们还能做点啥,比如:

  • 死磕「精准」:

把钱花在刀刃上,找到那「2个有效用户」甚至更多!

  • 深挖用户画像:

不能只看表面数据,要结合业务去理解用户真实需求和痛点。

  • 精细化定向:

利用好平台的各种定向工具,多维度组合,缩小范围,宁缺毋滥。

  • 创意与定向的匹配:

不同的用户群体,用不同的话术和素材去沟通。

  • 关注「后链路」数据:

不能只看点击,更要关注转化、留存、付费等能真正带来价值的指标。

  • 提升「体验」:

让进来的用户愿意多待一会儿,多了解一点!

  • 优化落地页:

加载速度、内容相关性、交互体验、转化引导,一个都不能少。

  • 保证「信息一致性」:

从广告创意到落地页,再到后续的沟通,传递的信息要统一,别让用户觉得「货不对板」。

  • 减少干扰,突出核心:

别想在一个页面上解决所有问题,抓住用户最关心的点。

  • 拥抱「变化」:

平台在变,用户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

  • 持续学习:

关注平台新功能、新政策,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和投放策略。

  • A/B测试

小步快跑,不断测试不同的定向、创意、出价方式,找到最优解。

  • 数据驱动决策:

用数据说话,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别凭感觉瞎搞。

  • 跳出「投手」思维:

从更宏观的营销视角去看待投放,思考如何与品牌、内容、运营等环节更好地协同。

  • 管理「预期」:

跟老板好好沟通,让他们理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点。

也要养成定期汇报的习惯,

用数据清晰地展示投放面临的挑战和我们所做的努力,争取更合理的KPI和预算支持。

强调长期价值,而不仅仅是短期的ROI。

04.

吐槽归吐槽,饭碗还得端,未来路在何方?

  • 回归初心:

我们做广告投放,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业务带来增长,而不是单纯地消耗预算。

  • 价值体现:

在流量越来越“虚”的时代,能把每一分钱都花出效果的优化师,价值会越来越凸显。

  • 开放心态:

多和同行交流,多学习新知识,保持对行业的好奇心和敬畏心。

优化师的价值,在于「精准」和「转化」,而不仅仅是「跑量」。

最后,

愿我们都有「流量虐我千百遍,我待流量如初恋」的心态;

愿我们都能在「10个人进来,只剩2个能打」的时代,

炼就火眼金睛和十八般武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精准流量蓝海」。

Copyright©2015-2022 艾奇在线(厦门)营销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638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