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没有预算,要流量,怎么办?
营销航班
2025/09/10
1813

今天讲一个话题,穷,没有预算,要流量,怎么办?

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是方法:用反常识。

因为常识,是做流量最好的标靶。

把常识当标靶,这样比较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常识有几个很好的基础:

  • • 1、“常识”是被教育的认知的基础,有广泛群众基础。

  • • 2、“常识”时灵时不灵,谁都知道不能全信,有疑心的基础。

  • • 3、反“常识”跟反直觉一样,常常有成功的案例,且很重要,具备正义的可能性。

所以,综合这三点,反常识,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流量池。

我举几个例子:

01

找到需求≠赚钱

我们常常被教育,需求是商业的起点,所以得学会找需求,要赚钱先找需求。

但在实践中很多反常识的情况是,即使看到需求,离赚到钱,差十万八千里。

比如,我在年初的时候,就在内部小群里讲,我看到了现在国内很多人希望快速了解国外AI的发展动态的需求,还让一个在国外的小伙伴想想能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但事实上,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实现,而我已经看到有人已经利用AI全网抓新闻,再利用AI翻译,之后再利用AI智能体,把文章推送到群里的方式实现了,而群员已达5000人,付费的已有1300人。

所以,从知道到做到,差很远。有些钱真不是你看到就能赚到的。

现实很多例子也是如此,不懂需求,抄作业的人赚到了钱,比如国内的饮料行业99%的厂商都是抄国外的产品,利用自己已经铺开的数百万的渠道终端发大财的。

那些潜心研究需求没有渠道的厂家不是饿死的就是被收购后掐死的。

可见,先找需求这个常识,在赚钱的这个复杂任务里,也不是总是正确的。得因人因事因时因势而定。

02

产品高频≠赚钱

我们被教育的常识告诉我们,产品的使用率越高,越受欢迎,从而项目越赚钱。

但是,往往在卖课的领域,不看课的用户越多,他反而越赚钱,

因为用户在买课前,要么是情绪消费;要么是信任投票安放内心的支持;

要么是在免费的文章或分享里获得价值,买课只是表达谢意,就像段永平拍买巴菲特的午餐目的并不是请教学东西,而是像朋友那样见见面,聊聊天。

而相反,对于卖课的人如果用户看课率越高,要提供的服务时间就越多,他就越累,就更没时间做更多的分享,探索,反而挣的是辛苦钱。

你看,这又是一个很反常识的事。

03

SKU多≠赚钱

我们常常被教育的是,服务越周到,选择越丰富,越能覆盖大多数用户,越能打动用户,自然而然就能赚更多的钱。

这就像网撒得越大,捞的鱼越多一个道理。

但是,无数的例子已经反常识告诉我们,

把复杂服务砍掉,效率本身是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

1948年,麦当劳兄弟摒弃“轮滑送餐、多品类菜单”,只卖汉堡、薯条、奶昔,自助取餐+流水线作业,出餐时间从30分钟压缩到30秒。

厨房开放透明,顾客能看到制作过程,这种“看得见的效率”成了最吸引客户的卖点。

从那个时候开始,精明的商人意识到,

消费者要的不是“被服务”,而是“快速解决问题”。

把效率可视化,比花哨的服务更有说服力。

所以,后来越来越多专业化,极简的服务的品牌,赚到大钱。这很反常识。

以上,我就用三个例子讲解,反常识,有其正义性,对习以为常的常识进行有意义的反直觉思考,搅动常识池里的水,反而能获得流量。

常识,就是题材。

反常识思考,反直觉地论证观点,就是最好的搞流量的手段。

但,知易行难,尊重常识的好学生易做,反常识的调皮学生则需要有“故意惹恼一部分人”的勇气,你才能获得你需要的流量。

没钱没预算,不是罪。

没脑子没勇气,那就趁早别干了。


Copyright©2015-2022 艾奇在线(厦门)营销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638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