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星老师:数字营销与运营分析策略(中高级)
时长: 350分钟
讲师: 林森
小Q在某信息流平台投放教育产品的招商加盟广告,短短几天拿到不少线索,他还很开心,觉得平台效果真不错。但是随后客服电话跟进线索后的反馈,让他觉得有点沮丧,因为:
超过50%的线索,在电话里回应了“有意向,没时间,可以加微信聊”后就没了下文,加微信不通过,再打电话也没人接。
“难道这些线索都是假的?都是刷出来的?如果是,该怎么办?”他忍不住往最坏的地方想,“我该怎么判断这些平台上的流量是否有效?如果发现了无效流量……又该怎么办呢?”
很多投手在分析投放数据时会有类似的感受:点击量、咨询量都不少,但是成功转化的很少,然后大家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是不是遇到了流量作弊?
如果流量真有作弊,该怎么办?
就着大家的困惑,我们先来说说,流量作弊是怎么回事。
第二种是通过木马程序或者其他手段劫持真人访问,比如你上网的时候电脑被植入了木马,你不小心或者被诱导点击了一些广告,这个广告确实你这个真人点的,但其实和广告主想要的流量不是一回事;
第三种是通过组织真人刷量来实现流量作弊。这种往往会有专门的个人或公司组织社群,发放刷单任务,给详细的操作要求,比如搜索哪个关键词,点击哪个广告入口,进去看多少页面,停留多少时间,和客服聊什么等等都有要求——光从描述大家也能感受到,这种流量的仿真度最高,不仅访问是真的,连交互都是真的,识别难度比较大。
比如在同一平台内,我们可以通过细分时间维度、对比真实访客和“疑似”访客的行为差别,像页面停留时间、平均访问深度、点击热区图、访客每天访问的时间分布、转化漏斗等环节,来判断是否存在假流量。
其他平台投放的数据指标也可以用来参考。因为平台的背后都是人,虽然媒介属性不一,但人的属性是一致的,访问行为是相似的,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参考的。
比如原来在B平台投放的,现在到A平台投放了,如果两个平台投放时用的是同一条广告创意的,那我们可以通过点击该创意的用户在两个平台上的停留时间、平均访问深度、点击热区图等指标的差别来做辅助判断,看看是否存在假流量。
无法识别真假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我们的建议是,不去和大环境辩雌雄,
比如,在没有条件识别流量真伪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结算方式和平台性能两个方面去判断是否要继续目前的投放。
我们先判断一下当下的结算方式是否合适。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参照系:
情况2也是一样考虑:比如原来的总成本只要150元/个,现在却要190元/个,那么换回以前的结算方式就可以了。
情况1:获取客户的总平均成本低于之前投放获取客户总平均成本,则继续投放;
情况2:获取客户的总平均成本高于之前投放获取客户总平均成本,则换回过去方式。
1)当下这个平台的获客成本是不是相对理想;
2)获取客户的质量是不是相对较高;
3)获取客户的效率是不是相对较快;
4)当下平台和其他平台之间有没有配合关系?如果有,对其他平台的获客贡献有多大?
至于投放渠道的流量本身有多少水分,我们暂且可以把它当成投放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毕竟,你投广告的目的不是和平台方死磕假数据,而是要完成我们自己的营销任务,即:
在合适的平台找到匹配的用户,说促使他们行动的话,通过不断优化将获客成本降到最低。
